-
细胞膜:
-
化学组成 :
-
膜脂:
- 磷脂:
- 胆固醇:兼性分子。甾环亲水,固醇环连接长烃链疏水。
- 糖脂:非胞质面
- 磷脂:
-
膜蛋白:
-
内在膜蛋白/整合膜蛋白/穿膜蛋白:至少单次穿膜,线粒体上孔蛋白即β桶形式,但核孔复合体不同
-
外在膜蛋白/周边蛋白:
- 与膜脂的极性头部或内在蛋白亲水区以非共价键(如离子键或弱的静电作用)相互作用间接与膜结合
- 或位于膜的胞质一侧,通过暴露于蛋白质表面的螺旋的疏水面与脂双层的胞质面单层相互作用而与膜结合(图4-7D)
-
脂锚定蛋白/脂连接蛋白:以共价键与脂双层内的脂分子结合。
- 一种位于质膜胞质一侧,一些细胞内信号蛋白直接与脂双层中的某些脂肪酸链(如豆蔻酸、棕榈酸或异戊二烯基)形成共价键而被锚定在脂双层上。
- 另一种方式是位于质膜外表面的一些蛋白质,通过与磷脂酰肌醇分子相连的寡糖链共价键结合而锚定到质膜上,这些磷脂酰肌醇分子位于脂双层外层中,所以它们又被称为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linked protein,GPI)。GPI锚定蛋白的结合方式表现为磷脂酰肌醇分子的两个脂肪酸链插入膜脂中;肌醇与长度不等的寡糖链结合;寡糖链末端的磷酸己醇胺与蛋白的C端共价结合。这样有效地将蛋白质结合到质膜上(图4-7F)。因此有人也把GPI锚定蛋白归类为整合膜蛋白。
-
-
膜糖:动物细胞膜中主要有7种单糖: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L-岩藻糖、N-乙酰半乳糖胺,N-乙酰葡萄糖胺及唾液酸。人类AB0四种血型抗原的差别就是血型糖蛋白在红细胞质膜外表面寡糖链的组成结构决定的。唾液酸常见于糖链的末端,真核细胞表面的净负电荷主要由它形成。( #? 联想:穿膜蛋白大多N端在外有关吗,不过这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应该是有关的)大多数真核细胞表面有富含糖类的周缘区,称为细胞外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
-
-
生物学特性:
- 不对称性:决定膜功能的方向性
- 膜脂的不对称性
- 脂双层内外分布不同
- 另外,不同膜性细胞器中脂类成分的组成和分布不同。如质膜中一般富含鞘磷脂、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等;核膜、内质网膜和线粒体外膜则富含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线粒体内膜富含心磷脂。由于鞘磷脂在高尔基复合体中合成,所以其膜中鞘磷脂的含量约是内质网膜中的6倍。
- 脂双层内外分布不同
-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绝对的
- 膜糖的不对称性:显著的。细胞膜糖脂、糖蛋白的寡糖侧链只分布于质膜外表面(非胞质面),而在内膜系统,寡糖侧链都分布于膜腔的内侧面(非胞质面)。
- 膜脂的不对称性
- 流动性
- 脂双层液晶态:相变温度
- 膜脂分子的运动方式:
- 侧向扩散
- 翻转运动
- 旋转运动
- 弯曲运动
- 影响因素:
- 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
- 脂肪酸链的长短
- 胆固醇的双重调节
- PC与SM的比值
- 膜蛋白:界面脂和富脂区 #? (脂筏?似乎不同)
- 其他:膜脂的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离子强度等
- 膜蛋白的运动性:
- 侧向扩散:荧光漂白恢复(fluorescence photobleaching recovery,FPR)
- 旋转运动
- 不对称性:决定膜功能的方向性
-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 片层结构模型
- 单位膜结构模型
- 流动镶嵌模型
- 脂筏模型
-